打卡中国山报名,以及我对户外的看法

AI摘要

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一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投身户外运动的历程。通过长沙“三穿”、武功山反穿等经历,他体会到山野赋予的诚实感与内在力量,视户外为逃离城市压抑、连接真实自我的途径。报名参加“打卡中国山”旨在亲身体验视频中那种纯粹的自由快乐,深化对自然的理解。文中融合了对自由边界的思考、人际温暖的珍视及自我成长的追求,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

🌄 自我介绍

各位老师同学:

你们好。

在山野里,人会变得诚实。脚下的石子从不奉承,坡度从不骗人,风吹在脸上也不会为了谁而温柔。我想在这样的背景下,给自己写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介绍。

我叫 xxx,来自 通信工程专业,是一名大三学生,也是专业协会的会长。大学三年,我在实验室和教室之间穿行,和信号、电路、协议耗着脾气,也和一群愿意折腾的同学一起做项目、办活动。电子设计大赛、智能导航,还有一些散碎的奖项,也算是我们一点点拼出来的印记。
走到山里,我又和风向、云层、天气的脾气周旋。两种世界的节奏截然不同,却都让我感到踏实。

这一年,徒步走过长沙的毕业路线“三穿”,把武功山从另一头反穿回来,也沿着家乡的脊梁翻过幕阜山。每一座山的坡度都不一样,但给人的力量却出奇地相似:攀爬时的气喘、山顶时的沉默、下山时的释然。这些感受累积在身体里,悄悄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的耐心、决心,也改变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。

我参加 “打卡中国山” 活动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走过多少公里,而是想继续和这些山保持一种对话。
它们不会回答,但会用风、用光、用沉默告诉我:“再往前一步看看吧,世界比你想象的大得多。”

如果有幸在这次活动里遇见你,那也算是山给我的额外馈赠。
愿我们都能从路上带回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勇气。


🏞️ 对于户外的看法

各位老师同学:

你们好。

户外对我来说,其实不是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兴趣,而是慢慢走着走着,走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

我从小就是那种坐不住的人。小时候我奶奶经常说:“这呀子,一天到晚就是乱跑,不归屋。”
在学校、在寝室待久了会觉得被困住,一有空就想往外跑。骑车去松雅湖、去湘江边、去学校附近的高点吹风,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些算不算“户外”,我只是单纯觉得心里舒服一点,脑子亮堂一点。

后来我在学校,当了专业协会会长,带同学们上课、交流、做项目。其实也是一样的感觉——
我喜欢和人碰撞,喜欢把事情做得热闹有活力,而不是闷在封闭的小空间里。


真正意义上的户外,是在大三那次反穿武功山才开始的。
我非常幸运,在长沙徒步群认识了三个姐姐,一起相约武功山。
一开始她们担心我是第一次爬山,又要反穿武功山会扛不住,可我一路走下来,虽然累得喘,但心里从来没有想过后悔。

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解释,不是刺激,也不是征服,而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体验。
人在山里会把所有城市里的“装”和“压力”都放掉,大家互相照应,互相鼓励,两个原本毫不认识的人,可以在坡道上聊得像老朋友一样。


后来最让我印象深的,是“累”
在学校里,比如体测跑到不行,我第一反应是停下来休息;
可是在户外的“累”不一样,那种感觉是朦胧的、清醒的、贴在心脏上的。

腿酸、气喘、帽檐下听见自己的心跳、冲锋衣摩擦的声音、同伴的一句“弟弟你要不要歇会儿”——这一切都太真实了。
我反而想继续往前走,因为那种累是提醒你“还活着”的信号,是在告诉你“你还能坚持”。


所以现在的我看待户外,其实很简单:

户外是让我变得诚实的地方。

它让我知道自己能走多远,也让我知道自己不仅仅是“坐在教室里敲代码、拿焊锡焊板子的学生”,
我还是那个会被山顶风吹得笑出声、会因为坚持而感动自己的普通人。


户外也是我认识世界、认识人的另一种方式。
在大学,如果没有机会认识彼此,大概率不会说上一句话;
可在山里,陌生人会给你递水、帮你带路、聊人生,从小学一年级聊到生死都毫不奇怪。
山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吹薄了,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。


更重要的是,户外让我第一次真正听见自己的心声。
我喜欢开阔的地方,喜欢风大的地方,喜欢脚底下的路告诉我:“你还在往前走。”

原来我天生喜欢往开阔处走。
城市里的我热闹,山里的我自由。
这两种状态交织在一起,拼成了一个完整的我。


当然,我也明白,户外不是浪漫那么简单。
山风、落石、天气突变、体能透支,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让“浪漫”变成危险。
山不会因为你是第一次来就温柔一点,也不会因为你年轻就宽容一点。
它永远在那里,用自己的规则提醒你:自由要建立在敬畏之上。

所以后来我明白,
户外的“自由”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对自然的尊重。
你必须提前准备、了解路线、看天气、学判断和取舍。
你知道自己不是主角,山才是。


户外让我认识世界,也让我认识自己;
它让我感到自由,也提醒我什么叫边界;
它让我勇敢往前,也教我什么时候该害怕。

原来我喜欢户外的原因,不是为了征服,也不是为了公里数。
而是因为它让我明白——自己是谁、喜欢什么、愿意为了什么继续往前走。

户外对我来说,不是逃离生活,而是找到生活的方向。


最后各位老师,我的语文不是很好,
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在报名的同学里算什么样子的文章,
但是写得很认真,修修改改,写得很慢。
我希望可以慢慢写出自己对户外的感受。
谢谢各位老师。


🏔️ 为什么想加入「打卡中国山」活动

一开始了解“打卡中国山”这个活动,是在 B 站 看到一期大家徒步冈仁波齐的视频。
那时候我就想:“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。”

后来我在 抖音、B 站 上看到很多人徒步、露营、翻山越岭的 vlog。
不是励志的,不是大场面的纪录片,就是一群普通人在路上,说说笑笑,一边走一边拍。
有时候累得坐在地上喘气,也会因为看到日落突然兴奋得像孩子。

那种状态让我特别羡慕。


不是羡慕风景,而是羡慕他们脸上那种很纯粹的开心。
他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,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显摆,
只是因为“在山里很好玩”、因为“和朋友一起走路很快乐”、因为“晒一天太阳也值得”。

这种简单的快乐,在手机屏幕上都能穿透出来,
让我在寝室里都能被感染到。


那种快乐不是演出来的,
是人真的活在当下、真的放松以后才会有的。
那种笑容我在城市里、在课堂上、甚至在自己身上都不常见。

后来我才意识到,
我最羡慕的不是风景,而是那种不用压抑、不用端着、不用想太多的状态。

是那种“说走就走,累了就坐下,看到好看的景就喊兄弟快拍一下”的自由。


所以这次我报名“打卡中国山”,就是想给自己一次机会,
让我也能走进那些 vlog 的画面里,而不是永远隔着屏幕羡慕别人。

我想亲自去试试:

  • 山风是不是像视频里一样舒服;
  • 走到半路累得不行时,是不是也会被某个风景治愈;
  • 和陌生人一起走路,会不会也莫名聊得很开心;
  • 还能不能露出那种笑得很自然、很真实、很轻松的表情。

我不是为了完成一次活动,也不是为了打卡多少公里。
我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 “像 vlog 那样的快乐”
让自己真正走进那种属于户外的自由。

最后的最后,
希望可以加入大家一起进步,一起成长,
一起爬最美最高的山。


🌠 期望

一起成长,一起进步;
一起爬最高的山,看最美的风景。

bf09410b44cb7b945f975dc22b201f1a.png
dfe7adc67691ea8e2f71c999b9dc8358.png

打赏
评论区
头像
    头像
    书签网
      

    还是山顶的风景漂亮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书签网

      对的,真的很美

    头像
    沉默
      

    这个开头的AI不错啊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沉默

      @李的日志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沉默

      这是个插件,插件作者在评论区,你可以自己找一下

    头像

    爬山!

    头像
    旺东
      

    体验一次云爬山!

    头像

    满分博文!风景真不错啊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李的日志

      一起爬山去

    头像

    已阅,通过!满分,同学!恭喜你顺利通过考核。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全局变量

      希望凯乐石和领攀真的让我过吧qmq

    头像
    彬红茶
      

    哇瑟爬了这么远呀,风景好漂亮

      头像
      李欲裕
        
      @彬红茶

      确实很美